进入2022年,贵州茅台集团正尝试用关于“美”的语言,表达茅台品牌与酱香型白酒的发展脉络。这些“美”的话语,从赤水河畔的有机红高粱,到茅台匠人所传承的传统酿造工艺均有涉及。
正是对茅台之“美”的重新诠释,让茅台集团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,重新审视企业的社会责任,并以更贴近消费者的姿态,推动茅台品牌发展加速向前。2022年,茅台以429亿美元的品牌价值,在Brand Finance(品牌金融)“2022全球酒类品牌价值榜”烈酒榜上名列第一;在第十九届“世界品牌大会”发布的2022年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》分析报告中,茅台以3660.28亿元的品牌价值,在84个食品饮料品牌中排名第一。
传承:匠心酿造酱香佳酿
时值9月,茅台酒用高粱迎来成熟饱满的时刻,茅台红缨子公司生产技术部姜洪来到农户家,逐一对高粱种子进行入库前抽检。用眼看高粱籽粒是否饱满,色泽是否鲜艳;用手摸籽粒顶端有无棱角,是否割手;再用手搓,是否会感到油润。作为茅台酒原料的“把关人”,姜洪说:“茅台酒的质量关,必须要从源头牢牢抓起”。
制曲环节同样有着一批质量“把关人”。来自制曲二车间11班的曲师陈敏,在检查曲坯发酵情况时喃喃自语:“金黄色,皮薄,散发着很香的黄粑味”。
勾兑师陈良艳则沉醉于百余个风格不一的酒样中。陈良艳见证了一滴茅台基酒到一滴茅台酒的过程,而这一过程,是茅台人对匠心的传承,更是对平衡、和谐、完美的追求过程。
经过拧、套、打结等九个步骤,茅台酒标志性的红丝带被拴上瓶口。来自包装车间3班,对红丝带分外熟悉的王莉说:“作为茅台酒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关口,一定要瓶瓶过关,箱箱过关”。
从一粒高粱到成品茅台酒,身处其中的每一个茅台人,都在为品质把关。茅台人执着的“匠心”,早已变成一种精神延续。从茅台史料中不难看到,早在上世纪60年代,茅台老厂长郑义兴就将“30道工序、165个工艺环节、5年储藏”视为茅台人的坚守与骄傲。
如今,匠人“血液”依然在茅台人的身体里流淌,并在新茅台人身上传承下去。2022年6月3日茅台举行的端午大典上,茅台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丁雄军表示,茅台已经迈入“高质强业”新时期,将循求索之道、承先贤之愿、立时代之志,努力酿造“高品质的生活”,持续为人民幸福、国家富强、民族复兴贡献应有力量。
创新:“美”之表达延续匠心品质
匠心传承的背后,是茅台人对产品高品质的坚持。在茅台人看来,高质量的产品,不仅是为品牌与企业负责,更是为消费者负责。
茅台对质量的管控覆盖了生产以及新项目改造的各个环节。丁雄军指出,要强化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,坚持“质量是生命之魂”,积极构建“365”质量管理体系,推动全集团质量管理水平实现整体跃升。
面对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品质需求以及传统品牌加速升级的现状,将质量视为发展生命线的茅台以创新的“美”之表达,重塑茅台的产品形象与品牌形象。
2022年初,丁雄军提出茅台“美学观”,以五个维度阐释茅台的美学表达,体现新时期茅台产品的品质优势。这五个维度包含茅台酒“九次蒸煮、八次发酵、七次取酒,5大工法、30道工序、165个工艺环节”等涵盖酿造技艺与酿造过程的“时间”美学表达;茅台品牌背后的“文化”美学表达等;代表“匠心”传承的“人物”美学表达;代表着创新引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“科学”美学表达。
丁雄军在2022年第十六届中国品牌节年会上表示,茅台的人物表达,亦为匠人匠心的美学表达。茅台品牌发展历史上,有一代代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、追求极致的酿酒大师、“茅台工匠”,还有许多与茅台缔结成“命运共同体、情感共同体、生命共同体”的茅台传承人。
茅台的科学表达,也是传承创新的美学表达。茅台坚持从科学的角度解析茅台酒所蕴藏的生态密码、工艺密码、时间密码和微生物密码,用科学发现并阐述茅台酒的美。
坚持:环境护企谋可持续发展
对于“空间”的美学表达,丁雄军提到,茅台酒的生产酿造处在15.03平方公里地理标志保护区域内。流淌的赤水河、紫红土壤以及不可复制的微生物菌落群,由“山、水、林、土、河、微”构成了生命共同体。